好友
這位是剛認識的朋友,
她到印度參加女兒的婚禮去了。
孩子們都叫她陳老師,
我剛到此,她即離開,今年也許無緣再碰頭,
但是,對她的感激,文字只能表達餘萬一。
她是兒子學校中文系的老師。
偶然的遇合,她們就十分投緣。
在此多年的她,
遇到兒子媳婦一家人,留學在此,
立刻像個大家長似的,呵護起來。
陳老師在離家不遠處,承租一塊土地,
有空就去撒種、種菜,
運動兼養身,
獨自一個人,怎麼也吃不完。
兒子一家就有福了,經常分享她的有機蔬菜。
有時媳婦也約她,到家裡吃飯。
陳老師很爽快就答應了。
只客氣的說,和兒子一家人,是分享天倫樂。
年紀大概比我小一輪,挺年輕的,
孫子叫她陳奶奶,她也很樂。
但是大部分的時候,
她會替留學生設想,
她明白來此賃屋居住的學生,多半省吃儉用,
難得打打牙祭,
她會藉故相邀,館子裡見面。
有些公差,也刻意留給孩子們賺賺外快。
苦心的確令我這"真家長"感動莫名。
想想真家長,要看看兒孫,還得飛越太平洋,
實在是有點緩不濟急,
幸而這樣一個有心人,
讓真家長能夠寬寬心,打心裡萬分感謝。
我和媳婦說:長期讓周邊的人,得到溫暖,
的確不容易。
相傳:
古代有個國家,他們吃飯,都坐圓桌,用長筷,
吃飯時,菜飯都是夾給別人吃的。
那麼我們效法:讓自己周邊的人,得著溫暖吧!
投桃報李也不錯喲!
心地良善 常得貴人
回覆刪除你的孩子承繼了你的善良體貼
自然有貴人相助
將來他們也會是別人的貴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