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友
中西都有送禮文化,
原來禮尚往來,是人際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是關心,是祝福,是有所希冀,是、、、,
不一而足,
但都是有趣的。
在兒子小的時候,我的大姑姑來玩,
她送給我家兩個小孩,一把糖果。
已經黏膩膩的,有些兒淌水了。
可是,至今我還念念不忘,
窮困的她,多久以前留存的糖果?
愛!又何必衡量。
婆婆在我生第一胎時,
從遙遠的高雄,提著兩隻雞,
坐著慢車,"坷囉坷囉"來到台北,
我家住四樓,晚上才抵達,
舟車勞頓的老人家,
不知她是如何煞費苦心,才安然"將雞"抵達的?
我同學的父親,原是受過日本嚴苛教育的台灣人,
一路從小職員,慢慢熬到縣政府裡,坐二望一的科長候選人。
因為,科長是肥缺,
對手以接受他人禮物的名義,
將我同學的父親羅織入罪。
而證據是"家中搜得"的一塊西裝褲料。
證據不會說話,無法幫忙辯解來源。
從此我的同學,犧牲個人幸福,
幫助弟妹們升學就業,直到今天。
他的父親是個自我要求嚴格的人,
出獄後,就獨自放逐到外鄉。
提起送禮,
每個人一定還有這個經驗,
每逢父親節、母親節、新年等等節慶時候,
老師都會教導同學們,製作禮物或卡片,
個個親手剪貼包裝,
並寫上祝福的話語,
然後慎重其事的郵寄,或者當面致送。
童年往事,映像十分鮮明,
有想像,有童趣,有發明,樸拙卻親切。
長大後,這些偉大的創造力,忽然不見。
取代的是用金錢購買的成品。
各憑本事:
有一餐美食;也有一顆鑽戒,或者股票、房產的。
商品也應運而生,製作精美無比,
只缺,一顆細膩、無所求的用心。
兒媳收到一份,新生兒的誕禮,
是一座高約兩層的蛋糕,
圓形的排列,
蛋糕最上層,寫著送給 baby ,貼上娃娃車貼紙。
蕾絲花邊,圈住的是排列如幻燈片般,
不是蛋糕,是整齊的尿片。
創意十足,
兒子說,童趣充滿其間,
不像商店所販賣,那種千篇一律的商品。
應該是匠心獨運的人,
巧思中的唯一。
我說,當今的教育,實在有隱憂:
縱然,老師賣力指點,禮品象徵的情意,
是著重"禮輕人意重",
可是孩子們無法體會,"祝辭"更發揮不出來,
還會蹦出一句話:
老師,店裡賣得比較漂亮。
送禮哲學,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表達吧,
回覆刪除大千世界, 自有巧思之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