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

詠聲



好友:
和你分享唐朝韋應物的詩一首:

   萬物自生聽,     太空恆寂寥。
   還從靜中起,     卻向靜中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想想樹上的小鳥,就是個可愛的歌者!
牠在甚麼情況下唱歌的?
歌頌宇宙?或者求偶、覓食、、、
總之,不知不覺就發聲啦!
因為,牠也有心情,也要發抒呀!

所以萬物本身原是靜默的:
就好像你晨起,剛覺醒,
眼睛未張開時的那一瞬間。
接著,你耳朵和外界接觸:有市聲等等,
你的眼睛又看到陽光,
而腦筋也開始活動:哦!肚子餓了,起床囉!
廚房就開始有了乒砰聲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因此來一個倒裝句的話:宇宙該是,
    太空恆寂寥,  萬物自生聽。
是許多"因緣"兜在一起,萬物才有聲音的!
俗語說:一個巴掌拍不響;
可也是蚊子咬我,才拍牠一下;
同樣,你的歌聲好聽,我也會不禁鼓掌呀!

換句話說,宇宙該是以"寂寥"為本來面目,
那麼,萬物齊鳴又是如何產生的呢?
且看下句:
    還從靜中起, 卻向靜中消。
"還從"、、、,萬物剛剛才互相發生,
怎麼?"卻向"、、、,怎麼就又消散了呢?

生滅如此迅速,根本來不及瞬目、彈指。
就可意會,連世間萬物"齊鳴",
也不過是剎那生滅而已,
宇宙復歸"寂靜"!



也許有人以為,宇宙如此寂寥,
穹蒼如此虛靜,
是不是呈現一種死寂的狀態,
到了槁木死灰的程度呢?
難道正如西洋人說的世界末日嗎?

從萬物生滅不已的現象來說,
"動"也是它的另一本質。
因為緣來則生,緣去則滅,
生生滅滅,滅滅生生,輪迴不停。
"滅"只是暫時的現象,
何必沉痛的說"世界末日"?
若一切死寂,又如何迎接下一次的光明呢?

可也不是太陽永不落山,那樣的超樂觀,
因為"生"也是暫時!
就如六祖說的: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是心在動,
空中的幡旗,因風而動,
若我不去理會它,我這"心"的元素,沒加入,
風自吹,幡自動,太陽自昇自落,
我不去牽拖,它們與我何干?













人自牽拖起爭端,徒然攪亂心緒,
不如守靜凝神,
到時物我兩忘,也有趣呢!
王維不是說過:
   空山不見人, 但聞人語響。
   反景入深林, 復照青苔上。

唐朝常建也有詩:
  清晨入古寺, 初日照高林。
  竹徑通幽處, 禪房花木深。
  山光悅鳥性, 潭影空人心。
  萬籟此俱寂, 但餘鐘磬聲。

靜時,連隻手也有可聽之聲呢!
所以靜時,明月入懷;
空山也有足音如彈箜篌,
管他彈者是誰?
知音人,穹蒼吾廬,大地為床榻。



1 則留言:

  1. 不愧讀書人
    與天地合一了!

    萬物隨序生
    餘音向多情!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