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
還好我天天有說愛你
好友:
一個可愛的四歲的小女孩,
被一個年輕人當街隨機行兇,
媽媽說,孩子的小腳踏車溜下斜坡,
還以為兇手,幫忙擋住小腳踏車。
追在後面的媽媽,以為社會一直都充滿"愛",
但那位三十左右的兇手,動作異於常人,
兩個壯漢幾秒鐘間,上前壓制都來不及,
他們都憾恨,讓兇案是剎那發生。
追蹤兇手在家中受寵,在學曾遭同學排擠;
他曾參加過毒趴;
他曾在社區持刀威嚇叫"錢拿來";
他曾在樓下念念有詞;最近焚燒一些有文字影印紙,
他曾、、、總之,在社區裡,
公認是有問題的人物,卻是無人積極處理。
最近連續幾年,發生很多類似的問題,譬如:
受害者沒有特定對象,隨機發生;
兇手多半二、三十歲,無固定工作;
也多半是啃老族,與毒物有關聯;
部分是精神障礙者。
林林總總相同關聯,的確是值得縝密檢討,
正如這個媽媽,對發生在眼前的死:
她說,還好過去,珍惜每一天對孩子擁抱說愛妳,
她也希望小燈泡熄了,點亮黑暗社會。
每個家庭,你有天天關心小小孩和他溝通?
還是長大到社會,
讓他們互相牴牾,自相傾軋,
事後補救,再一起討論死刑存廢問題?
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
築夢踏實,不嫌事小
好友:
國父說,要立志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。
因為企圖做大官的人,常為己營謀,
有時還做了損人利己的事,
那就稱不上是做大事了。
反過來說,甚麼叫大事?
國父孫中山先生又有另一種解釋,
他說,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做成功就是大事。
他不以事大或事小為依據,
而是能腳踏實地,完成一件事就稱之為大事。
每個人都有夢想,
幾乎所有的人,在就學的時候,
也都做過:我的希望之類的作文題目,
單單只是小時候的夢想,卻是個標竿,
它卻是個種子,灑向未來。
有個小女孩,她的童年是逗留在魚市場的,
有一天,她跟爸爸說,她想試試刮魚鱗,
不久,她的假日就幫爸爸賣魚了。
其後,她聽到古琴的聲音,
她又把夢想告訴媽媽,
家長被她期待的眼光感動,
若干年後,她成了古琴音樂家。
有一天,她為了想要一把得心應手的古琴,
為此,她向製作古琴的師傅學習,
她不畏工作的粗重,從木頭一刀一刀開始,
七、八年之後,又成為製琴師。
她的樂趣是撫琴、聽到想要的琴音,
如此而已,
築夢要踏實,不嫌事小。
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
惠蓀林場的假日
好友:
那天來到惠蓀林場,恰好午餐時分,
偌大林場,沒有外燴,沒有叫賣商家,
它是中興大學的實驗林場,
擁有的是更多的新鮮空氣,和閒適。
我們徜徉在櫻花樹下,
太陽也露臉微笑,是個暖洋洋的午後,
在這春天三月,
還有樹上的藍鵲,擺動長尾巴飛上飛下,
大家都很愉快啦!
步道旁有許多好玩的玩具,都是木製品,
童心未泯的妹妹,
一會兒在躺椅上睡美容覺,
一會兒又學母鴨帶小鴨,
還去聞聞哪個是檜木,哪個是楠木。
到了天黑,賞鳥人才姍姍來遲,
那時真是萬籟俱寂,四面黑漆漆,
我們到有燈的餐廳去迎接,把車停妥,
沒有月亮的晚上,散步嗎,腳有些虛虛的,
吃飽飯就回房休息去了。
隔天,大家說沒去大門,
那邊還有涉水步道,那是我心儀的,
我坐下來,靜聽潺潺水聲,
我常說攝影無法把聲音留住,
這會兒,我自得其樂,乾脆錄影兼錄音。
妹妹兩夫妻去挑戰向陽步道,
她還溜滑梯,溜了好幾次,
怪妹夫沒牽她一把。
兩人嘻嘻哈哈走下來,
我們回頭轉向咖啡草原,
很悠閒地,就在露天,喝起咖啡,
賞鳥人老早又去尋鳥蹤去了,
也沒差,他不愛喝咖啡,
但是藍天白雲悠悠,這氣氛是千金難買呀!
那天來到惠蓀林場,恰好午餐時分,
偌大林場,沒有外燴,沒有叫賣商家,
它是中興大學的實驗林場,
擁有的是更多的新鮮空氣,和閒適。
我們徜徉在櫻花樹下,
太陽也露臉微笑,是個暖洋洋的午後,
在這春天三月,
還有樹上的藍鵲,擺動長尾巴飛上飛下,
大家都很愉快啦!
步道旁有許多好玩的玩具,都是木製品,
童心未泯的妹妹,
一會兒在躺椅上睡美容覺,
一會兒又學母鴨帶小鴨,
還去聞聞哪個是檜木,哪個是楠木。
到了天黑,賞鳥人才姍姍來遲,
那時真是萬籟俱寂,四面黑漆漆,
我們到有燈的餐廳去迎接,把車停妥,
沒有月亮的晚上,散步嗎,腳有些虛虛的,
吃飽飯就回房休息去了。
隔天,大家說沒去大門,
那邊還有涉水步道,那是我心儀的,
我坐下來,靜聽潺潺水聲,
我常說攝影無法把聲音留住,
這會兒,我自得其樂,乾脆錄影兼錄音。
妹妹兩夫妻去挑戰向陽步道,
她還溜滑梯,溜了好幾次,
怪妹夫沒牽她一把。
兩人嘻嘻哈哈走下來,
我們回頭轉向咖啡草原,
很悠閒地,就在露天,喝起咖啡,
賞鳥人老早又去尋鳥蹤去了,
也沒差,他不愛喝咖啡,
但是藍天白雲悠悠,這氣氛是千金難買呀!
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
觀馬戲的淡淡哀愁
好友:
有一天,看馬術表演,其實是很精彩的,
領頭的人,長鞭子一響,
就是一個口令,
一頭馬奔出來,馬上是個英姿煥發的青年,
那馬真俊,而青年在馬上、馬旁,
甚至跳下來,又追追追跳上去。
長鞭一響,又一個妙齡少女,
騎在另一匹駿馬出來,
於是,像體操表演一樣,
姿態優美,在馬上做著各種墊上運動,
而駿馬就隨著動作進退跑跳。
還有一個四、五歲胖胖女娃,
騎著胖胖的小白馬,
模樣天真可愛,
搖搖擺擺的騎著小馬兒出來,
做歡迎姿勢繞場,大家真是愛煞了她們。
乖巧的馬兒,聽到皮鞭響,
迫不及待奔出來,
又因為要配合表演,只好亦步亦趨,
明明是該在草原奔馳的駿馬,
明明是神采飛揚的有名種馬,
身陷囹
有一天,看馬術表演,其實是很精彩的,
領頭的人,長鞭子一響,
就是一個口令,
一頭馬奔出來,馬上是個英姿煥發的青年,
那馬真俊,而青年在馬上、馬旁,
甚至跳下來,又追追追跳上去。
長鞭一響,又一個妙齡少女,
騎在另一匹駿馬出來,
於是,像體操表演一樣,
姿態優美,在馬上做著各種墊上運動,
而駿馬就隨著動作進退跑跳。
還有一個四、五歲胖胖女娃,
騎著胖胖的小白馬,
模樣天真可愛,
搖搖擺擺的騎著小馬兒出來,
做歡迎姿勢繞場,大家真是愛煞了她們。
乖巧的馬兒,聽到皮鞭響,
迫不及待奔出來,
又因為要配合表演,只好亦步亦趨,
明明是該在草原奔馳的駿馬,
明明是神采飛揚的有名種馬,
身陷囹
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
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
我的太極拳朋友
好友:
我的太極拳隊解散很多年了,
這是一個師大職舍眷屬組成的隊伍,
我們有優秀的老師指導,
無奈歲月的關係,隊伍終於瓦解了。
我還是常常想念這些隊友,
從前天天再一起,大家榮辱與共,
有情有義,對我這個小師妹更是噓寒問暖,
讓我感恩難忘。
我的啟蒙大師兄,是物理系退休的老大哥,
那時,老師一個星期才來一次,
這個大師兄常常當我的小老師,耐心指導,
我這菜鳥,才能持續打到如今。
大師兄年紀大了,被兒子接到美國,
好久不見,常有零星消息傳來,
最後一次的消息,是見到他的夫人:
不幸,他已失智,之後去世。讓我感傷很久。
其實這些師兄姊讓我感恩的地方是,
只要我偷懶或身體不適,
說來抱歉,
他們就在樓下按鈴:出來、出來,吃早餐去。
他們呀,都是20年代出生的積極刻苦人。
有一位師姐,是個流亡學生,
後來勤耕苦讀,輾轉擔任政大游泳教練,
有一年,為了慶祝八十大壽,
她還參加泳渡日月潭,凱旋回來,讓我們欣羨咋舌。
另外一位師姐,從軍中退役,
先生早逝,她到師大擔任職員,
軍人性格,讓她訓練出四個好兒子。
之外,常見義勇為,路見不平時,會拔刀相助,
而雨傘,是她的隨手武器。
如今,大家年紀大,孩子不讓他們早起,
有些則是醫生吩咐有骨鬆症,
個個都不適合打拳,
目前,他們最常做的是桌上運動,
防失智,一百元有吃也有玩,子女倒很安心。
另外一個不懂桌上運動的師姐,
因為是會計小姐退休,
如今,每晚由兒子領著,
到彩券行簽運動彩票,風雨無阻。
大家都還是樂透得不得了。
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
再回首
好友:
你回台灣,我約鄒和妳見面,
女中畢業,妳就和鄒失聯,再見已半世紀過去。
我們談著活在當下,
我還說,日本人有句話:一時一會,
此時此刻只有一次喔,要"活在當下"。
妳仍然雙眉皺結,有很多感觸,
我正享受這人生難得遇合的感覺,
鄒則以為,該珍惜這樣的見面機會,搶著付鈔,
妳呢? 一直若有所思。
我很納悶?????
妳突然幽幽的說,回國本想和媽媽,再多點的相處,
可是彼岸傳來消息:催促著要回去。
我才明白,妳住附近中國城的小姑,
早年失婚,剛剛又失去唯一兒子,
毫無預警,年輕人還沒成家,突然病逝。
當年出國妳雖有弟弟住在附近,
但是各家有各家事兒,
夫家媽媽和妹妹,更和你們脣齒相依,
彭媽媽車禍去世後,
在異國,大家互相噓寒問暖,益加親密。
這樣親密的關係:妳當兒子來疼痛的孩子;
看著他長大的孩子。
一個不幸消息傳來:突然消失。
兩家人,是千辛萬苦為了孩子而奮鬥,
如今、、、,妳的恍神,可想而知!
再回首,恍然如夢,
只有無盡的長路伴著我、、、
姜育恆說:"我心依舊",
彭妹妹請節哀,
妳的兄嫂,在未來的長路,會陪妳走下去的。
味道
好友:
我很受不了路邊炸雞排的味道,
手推車在巷子口,抽風機轟轟響,
那油煙耗味,真令人難以忍受,
卻有人喜歡,連雞屁股也一串串的買來吃。
我倒是喜歡歌星辛曉琪唱的"味道",
她說:我以為傷心可以很少,
卻想念你的外套、、、你白色的襪子、、、
你手上菸草的味道、、、
描述那淡淡相思的味道,歌詞寫得真好。
前兩天寒流來得又急又凍,
我終於去翻出衣櫃,那被我冷凍的厚衣服,
一亮出那件刷毛衣服,
一股熟悉的味道,就裊裊氤氳升起,
那是兒子那邊一一一洗衣機洗衣、烘衣的味道。
日子過得真快,從紐約回來又一年了,
好令人懷念的味道,這洗衣服、烘衣服的味道。
如果太陽夠大,
媳婦會把洗好的衣服,晾在後院,
微風吹過,
淡淡的洗衣粉味道,就這樣飄盪在空氣中。
口清還得心清
好友:
在廊下遇到朋友扶著她的母親,
我問候從未謀面的阿嬤,
我說阿嬤,聽妳的口音是客家人哦,
我喜歡他鄉遇故知。
老人家興致來了,
她說出生才四個月,就被楊梅的養母收養了,
阿嬤的客家阿婆做主將她送出去的。
後來妹妹出生,阿婆不當家了,
其實家中富有,運氣吧,就沒被送走了。
阿嬤說她很小就吃早齋。
她的嫂嫂說那還不夠口清。
結婚後,有一天她決定吃全素,
雖然被丈夫搧了兩巴掌,
但她意志堅定,葷菜放中間,素菜擺旁邊。
她說兒子和媳婦都很支持她,
媳婦煮菜還分兩套廚具,細心伺候。
回過頭又說,我女婿也很孝順,常買素菜給她吃。
我朋友補充,媽媽吃得可清呢,
阿嬤說,吃素就要注重口清呀!
但是,我一直有個感覺,
阿嬤都說兒媳好,孫子好,
一會兒,又讚嘆女兒女婿好、、、
說"口清"喔,毋寧說是"心清"吧!
連往事也像說她人故事那樣好笑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